【新征程开局“十四五”】加快社保网络建设 兜住兜牢民生底线

  按照水污染防治要求和治理成本,我省把生态补偿标准确定为:化学需氧量每吨2500元,氨氮每吨1万元。

农业源也是总氮、总磷排放的主要来源,其排放量分别为270.46万吨和28.47万吨,分别占排放总量的57.2%和67.4%。普查首次将农业源、县级政府所在地以外全部城镇的生活源以及垃圾处理厂的渗滤液等纳入调查范围,在科学制定污染物产排核算方法的基础上,更加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各类污染源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新征程开局“十四五”】加快社保网络建设 兜住兜牢民生底线

两年多来,全国共组织动员57万人,辛勤工作,克服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要求高等困难,先后开展了普查前期准备、普查试点、普查监测、宣传和培训、清查摸底、普查表格入户填报、数据录入、质量控制、数据审核和汇总分析、普查成果发布等工作,共调查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4大类普查对象592.56万个,获得各类污染源填报基本数据11亿个。造纸、纺织等8个行业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别占工业排放总量的83%和73%,电力热力、非金属矿物制品等6个行业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占工业排放总量的89%和93%。张力军在介绍普查工作成果时表示,一是查实了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三是掌握了农业源污染物排放状况。废气中二氧化硫为2320.00万吨,氮氧化物为1797.70万吨,烟尘为1166.64万吨,工业粉尘为764.68万吨。

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水污染问题,必须把农业源污染防治纳入环境保护的重要议程。工业固体废物为4914.87万吨。但环境污染对地球上越来越稀缺的生态资源的破坏、对子孙后代生命健康的危害、对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阻碍,仅靠征收环境税根本不可能赎回。

甚至,有的企业可能认为既然缴了环境税,那么治理污染就应由政府全额埋单。最需要说清楚的是,污染者付费不是付费即可污染,污染者所承担的环境责任形式也包括经济补偿。笔者在想,假若通过调整环境税收政策,排污企业能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加强环保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排污,这无疑是政策制定者希望看到的效果。现在,欧洲已经用污染者负担替代了污染者付费模式

在10大类中,采取创新保险产品行动的占到了22%,位居各项行动之首。(10)更多造成多种后果的混合事件,比如厄尔尼诺现象会引发一系列强降水、冻雨、洪水、泥石流、干旱和林火等自然灾害。

【新征程开局“十四五”】加快社保网络建设 兜住兜牢民生底线

例如,由于大范围的珊瑚礁死亡导致的潮涌灾害会威胁沿海很多地区。(5)破坏了随天气强度(weather intensity)以指数方式增加的函数,例如,飓风灾害的损失随风速立方值增加,但是气候变化会破坏这种函数关系。(9)即期和延迟的影响还包括普通人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林火、大面积农作物损失,以及由于高温和缺乏冷却水对发电厂设备的加速折损。参与碳风险揭示项目的公司已经超过200家。

(5)由于在消费者眼中没有能够应对气候变化开展防灾防损而对公司商誉造成的风险。(2)改变了损失的绝对和相对变率(absolute and relative variability)。近日,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还与陕西省气候中心、陕西省经济作物气象台在西安市举行气象指数保险研讨会,特邀国内外气象专家、保险公司,就气象指数保险的特点、可行性以及现实意义等问题进行研讨。(4)应对监管的不确定性,诸如准许从市场或风险中撤回的灵活程度,或者提高保险定价的自主权。

从实体经济来讲,保险是主要的风险管理机制。三是全球气候变化可能产生广泛的经济和社会压力,从而降低保险标的的可保性(insurability)。

【新征程开局“十四五”】加快社保网络建设 兜住兜牢民生底线

同时保险业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也决定了保险是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要途径。英国保险协会(Association of British Insurers)于2009年11月发布的《气候变化的金融风险——基于气候模型和保险巨灾风险模型的气候变化金融影响分析》通过实证研究证明:假设全球气温上升4摄氏度,英国包含内陆洪水保险责任的保险费率会上升21%。

(2)无法预见并满足由于气候变化而产生的消费者需求变化。第二,市场相关风险(1)基于历史数据的费率将落后于真实的损失。从金融服务来讲,保险是主要的风险分担机制。(3)改变了损失事件的结构类型。采取气候风险揭示(Climate Risk Disclosure)占14%,气候风险揭示不仅有助于保险公司评估气候变化对业务的影响,也有助于监管机关有效地监测保险公司财务状况和气候变化风险管理各项措施的进展。(8)单个事件造成的多个相关的后果。

二是全球气候变化可能使极端天气事件造成的损失不可控。第二,近年来全球保险业应对气候行动的趋势过去的十年里,保险业采取的气候相关行动显著增加。

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预测,不管现在采取何种手段,减少当前和未来的温室气体排放,到2040年全球气温还是很有可能会升高2摄氏度。但是,近年来随着对气候变化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入,保险业采取的应对手段越发丰富,采取的行动也显著增加。

通过气象灾害损失数据的计算,保险提供了一个全球气候变化的观察窗口。(6)使得损失突变或呈非线性变化。

(7)使损失同时在更广阔的地理范围内分布。在某些监管体系中,监管机关禁止保险公司在自然灾害损失后(如安德鲁飓风)解除保险合同,或者拒绝续保。同时,对于公司个体和国家经济来说,越早行动就越有机会。保险公司是最初一批公布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迄今为止已有25家),同时也在努力减少自身的碳排放。

同时,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等其他领域也将产生深远影响,给国民经济带来巨大损失,应对气候变化需要付出相应的经济和社会成本。未来全行业应积极借鉴国际经验,突出行业在损失数据、灾害模型、防灾防损等方面的优势,使保险业在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各项行动中发挥更大作用。

例如,旅行者集团(Travelers)目前为混合动力轮船和游艇的海上保险提供10%的保费折扣,提供碳风险管理和碳减排(Carbon Risk Management and Carbon offset)服务(5%),投资于气候变化解决方案(5%),为客户提供改进资金(2%)等。第一,主要行动类型很多保险公司最初对气候变化的反应——尤其是在美国——都是集中于财务手段来限制面临的损失,如限制承保条件,或者提高费率。

但是,灾害频率和严重程度使损失增加,这则有可能增加保险成本并降低承保能力。气候变化给保险业带来的风险美国能源部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伊凡·米尔斯(Evan Mills)将风险分为两类:技术风险和市场相关风险。

在主要发达国家,保险业已经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先锋和领军,他们的经验值得我国保险业借鉴。我国一些保险公司已经是该领域的先行者。这些行动反映了广泛采取的提高应对巨灾能力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各项措施,同时也涵盖了减缓气候影响的项目,如绿色建筑设计、可持续驾驶习惯(sustainable driving practices)、碳排放交易以及新技术领域的投资。中国百年一遇台风灾害的保险损失将增加9%升至8.38亿英镑,200年一遇的保险损失将增加17%升至11亿英镑。

居次位的是身体力行(Leadership by example)做绿色企业的典范,占到17%。这在2003年全欧洲的热浪灾害中得到充分印证,当时气温高于正常六个标准差。

目前已经有一些公司做出了有益尝试。第一,技术风险详细的技术风险包括如下内容:(1)缩短了损失事件的间隔。

全球重大天气灾害造成的损失不断上升日内瓦协会暨世界保险经济研究会(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Insurance Economics)近日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气候变化给保险人带来几方面的危险:一是全球气候变化以潜在的方式产生了增加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条件。其余分别是理解并参与公共政策(14%),提高防灾防损水平(9%),将保险条款与降低风险行为挂钩(6%)——由于意识到绿色的顾客呈现出更好的风险预测,因此应该享受更低的费率。